先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国外的视频行业的发展现状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一直以来,美国的科技和文化都是全球领先的,但是近些年,国内的视频和电影等泛娱乐产业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CAA经纪公司中国区的老大也曾说,中国在电影领域,过去十年做了美国几十年做的事。

国内新晋催生的网红电商,正以着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迅猛发展,最典型的张大奕,2015年靠卖衣服就吸金上亿。电商成为网红变现方式中最为直接、变现能力最强的商业转化。这也是直播为什么在国内火爆的原因,直播有天然的导购土壤。通过直播,艺人可以在平台上售卖自己的产品,把电商带到直播平台进而变现,甚至于亚马逊也推出了自己的网络视频平台,得以贩售自己在电商的产品。之前一直是我们在“山寨”或者“抄袭”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模式,到了直播和内容电商领域,中国一骑绝尘,发展的速度之迅猛引得国外开始反过来研究和学习我们的模式了。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公布,

Facebook2016年第二财季利润超过20亿美元,距离首次跨过10亿美元大关只过了六个月。Facebook已经锁定了下一个增长目标:视频。该公司正在为此投入巨资。

虚拟礼物和付费订阅是中国环境较为盛行的产物,即观众付费给视频门户,然后按月的点播服务,虚拟礼物则是由现金购买后赠送给主播,称之为“打赏”,而虚拟礼物的价值将和平台分成,只有五成以下归于主播。这些玩法美国现在都还没有,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人们会愿意在直播平台上要买些假花假礼物给主播,只为了主播跟他说一句谢谢你送我的假花。

YouTube作为一个社交和娱乐产业的集合体,覆盖了85个国家76种语言,拥有价值10亿的用户,很多人认为YouTube会成为下一个好莱坞,但是近些年它遭遇到了非常多的竞争,前有Hulu,Netflix,Amazon,HBO等,这些在美国互联网上炙手可热的网络电视的平台夹击,后有Facebook,Twitter,Twitch等社交网络,以及网络直播平台的来势汹汹的追赶。这和国内的格局何其相似。一方面优酷土豆,爱奇艺,搜狐,烧着巨资购买头部剧,带宽成本和版权成本入不敷出,后有愈演愈烈的直播大战各领风骚,小咖秀和一直播仗着微博的大力扶持异军突起,粉丝互动方面用户始终培养不出在视频网站的评论和订阅习惯,依然留在微信,微博知乎等社区论坛,船大难掉头,混沌如一团乱麻。

互动的魅力,是网络娱乐产品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内容生产者以及网红们,可能每天要花超过50%的时间和精力与粉丝互动,产生粘性,培养忠实铁杆粉,并且从他们产生的反馈,评论和UGC内容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新鲜讯息。最典型的就是关爱八卦成长协会,马睿的“小老婆”堪称遍布全球。网红的魅力更多的在于线上的网红都是真实的个体,而演员都是在朗诵剧本,表演型人格或者团队塑造出来的。

当然这只是看起来,张大奕的微博上每一张看似不经意的照片背后都是团队从数以万计的照片里精心挑选出来的,在网红张大奕是怎么走到今天的?中我们能看到张大奕背后强大的团队:如涵科技。如涵电商作为网红孵化器的首批试水者,在网红店背后,解决“水电煤”的工作。

当人们的口味越来越刁钻,所有孤军奋斗的个体户都将遭遇瓶颈,唯有有资本运作和团队帮扶的PGC才能最后笑傲江湖。

短视频和直播的内容制造者,门槛要比好莱坞的精良大制作低很多,属于low budge production,每个人都一专多能。内容做出来后要分发到不同的平台上,并针对各个平台上的特点和优劣势进行有区别和侧重的分发。

国外网红经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这几个典型案例:

Pewdiepie

Pewdiepie是YouTube全站频道订阅排名第一的游戏实况者。拥有高达两千百万以上的粉丝收看自己的实况。甚至有些独立游戏因为他的实况销售量大增。 擅长搞笑以及各种恶搞扮演,粉丝称作Bros.同时他的粉丝团叫做Bro Army,习惯在每部实况视频中以挥拳伸向摄像头作结尾。Pewds实况的游戏没有固定平台(电视游戏也纳入范围),他的初衷只有想通过自己的实况视频让观众大笑。Twitter粉丝750万;

By PEWDIEPIE_专题_bilibili_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

Pews的YouTube频道:youtube.com/PewDiePie

Unboxing videos(开箱评测)品类中有一个小孩,光靠unbox芭比娃娃年入百万,这类视频针对潜在芭比购买者(小孩)对产品的评测需求有点类似于科技开箱视频或者chiphell 这种论坛的开箱帖,满足芭比爱好者(小孩)这方面的观看需求,国内的王自如手机类评测也属于这一类;

随便搜了一下关键词“toyzcollector”找出来几个:

CN玩具收藏家提供了一个惊喜蛋视频,

隆重介绍一个我感到最惊艳的视频制作者Zach King:话不多说,先看两个案例:

简直太酷了!根本停不下来!

他在Vine上制作的视频,每个视频只有7秒钟,有350万粉丝和10亿浏览量,他不仅在Vine上,在YouTube上也有自己的频道,他现在自己成立了公司,有制作精良的内容,今年在新加坡还开始接单拍摄了几支广告,天啊如果每支广告都是像他这样做,我愿意忍受在广告中插播电视剧。

在Twitter旗下,有一款网络直播软件叫Periscope,上面比较火的名人叫Jordan Paul,他每周五晚上都会邀请他150W的粉丝到他好莱坞的家来开Party,很显然,他家经常被挤爆的样子。

盈利模式

如果算上人工和时间成本,他们可能赚取的广告费只是毛毛雨,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前仆后继地想把自己打造成网红呢?因为靠平台积累到声量和知名度之后,线下会有大量的商业演出和出场费用,这些网红每每出席一些品牌活动,顺带和自己的粉丝交流互动的时候,就会为商家带来极大的曝光和互动,具有不错的宣传效果。这些费用相当不菲,从粉丝刚刚及格的主播出场2000一天到一小时十几万的顶级主播不一而足。

看到这里,如果你是一位商家广告主,是不是很想问去哪里找这些网红洽谈广告呢,报价单在哪里,流程怎么走?

这里,MCN就要隆重登场了,什么是MCN?

美国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s),即所谓的YouTube频道集成商,一般专注于一个特定的垂直领域,比如儿童相关内容集中的AwesomenessTV,游戏玩家集中的Machinima,时尚美容相关的StyleHaul,食品和旅游相关的Tastemade,体育相关的Whistle Sports,拉美内容集中的Mit Networks,舞蹈和音乐相关的DanceOn,还有内容更为复合多元的Maker Studios和Fullscreen。

by 当年融资数亿,如今纷纷转型,MCN视频联盟怎么了?

在国内,我们更多的将其称之为网红经济代理公司,专做秀场的美女模特的,专做电子竞技,特定游戏选手的,等等,找到网红经济公司,提好需求,给足预算,他们就会率领旗下“艺人”为你策划和执行。如果想跨领域一次性找齐,同时洽谈很多网红经济公司也不太现实,就可以直接找视频网站的BD商务人员,他们对站内的签约主播和频道主都有一定的维护和运营任务,帮其拉些广告和赞助,于公于私都是非常乐意牵头的。而除了主播自己的粉丝阵地以外,如果还想要平台的推荐位,那又是一笔不菲的广告费用,则要交由平台和主播共同分成,国内某著名直播平台刊例价已经涨至20w/h,大有抢夺电视台蛋糕的趋势。

上一年TVB邀请了香港本土比较有名气的网路人(类似网红)同台较量(节目:网络挑机),TVB和网路人分成两team人分别制作节目,看哪边的更受欢迎,最后谁做得更好各有各的想法,但节目也透露出一些YouTuber最终的想法,想成为网络上的TVB。节目中王晶说过他也有很多想法,但当某些东西做大了,更有规模了,或者自己去到另一个层次了,那么有一些所谓的小聪明小伎俩便不能使用,需要确保自己负责的内容能持续稳定地输出。就目前来说,短视频热度如此高,一方面是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红能随时输出点内容,不用顾及视频质量,甚至敢发没有经过任何剪辑的视频;另一方面是有大量学历不高的网民支撑,这部分网民的共同点是闲,工作压力不大,喜欢低俗无厘头,不用思考的视频短片,看完哈哈一笑便继续漫无目的地点击下一个视频或刷刷朋友圈。他们现在对视频短片质量要求不高,网红所做的节目也还没达到一定规模,可以不顾及视频质量和输出的稳定性,受监管力度也不强,可以随心所欲地制作视频(所谓的节目),也许作为小打小闹的网红可以活得不错,但要更进一步呢?

从网红的角度,以香港的mingjai14(ming仔)栏目为例,最初他的视频短片和现在国内流行的短片相仿,坐在camera前做一段free-style show(类似脱口秀),接着制作情景剧,小电影,后来客串商业电影,拍旅游节目(广告),分享旅游心得(广告),拍微电影(广告)等,目前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接广告和其他YouTuber合作一起拍片,自负盈亏,有更多的商业机会,但搞笑无厘头成分会越来越少。而他的目标是拍商业片,这好像又回到了传统节目制作的流程,需要有一定规范,专业性高,标准化和稳定地输出,还需要受到更大的监管和内容限制。(当然,也可以像国内大部分网红那样销售自己的商品)

从另一个角度,把网红签成自己文化娱乐公司名下呢?好像又回到目前的娱乐圈模式。只不过是从电视到网络,从电视剧到网络剧,从电影院上映到视频网站独播权,或同步进行。在这个模式下可能更容易引入资本,形成一个互联网的娱乐圈行业。

其实网红的玩法就是低配版明星,或者接地气版明星,通过大量的互动来获得粉丝成为曝光节点~并且在很多场合的曝光效果更优于明星,但是网红的初期定位就决定了他的变现方式,如果强行跨界只会带来粉丝的水土不服。测评类的电商只是目前比较简单粗暴的一种转化方式,之后的网红应该会和更多的视频类的网站进行合作从而加深自身定位的形象。包括出现各种以网红为主的综艺等等。

但是网红的大尺度也存在许多的政策风险,政策风险同样也代表着投资风险,网络自制内容经验不足,尺度过大可能就会出现诸如吐槽大会这种的下架情况,所以如果在娱乐尺度和政策审核风险中取得平衡,也是网红背后的运作人需要考虑的东西~

在国外视频行业还有一家非常有意思的短视频系统开发公司,上海的一家公司14年从教育直播转行开发了一款对口型假唱的app,因为低门槛的ugc和精准的时机,在2年内风靡欧美。在app Annie的排行中长期处于前30,最近的新闻据说已经估值3亿美金。细讲的话太多,列几个有意思的点吧。

#1这可能是中国企业在欧美最成功的社交软件,至少在美国的名气是比wechat大的。

#2软件的平均用户年龄好像是15岁,其中粉丝最多的红人是个14岁的女孩,粉丝过千万。

#3同样中国出海公司中的佼佼者猎豹投资了这个软件的A轮

#4大部分欧美成年人看到这个软件第一感觉都是WTF,第一是因为实在看不懂一群小孩像模像样假唱有什么好玩,第二则是看不惯12,3岁小女孩用一些不可描述的音乐制作的视频。

#5用户热门视频在YouTube上轻松就能有百万观看。热度甚至超过twitter旗下视频大将vine。

#6根据TechCrunch报道,这个公司新的直播APP-live.ly.通过旗下红人的站台已经获得不错起步。

所以对于开发者来说短视频源码的开发工作正在超越国外市场,相应的国内短视频直播行业一直领先于国外市场,大大的激励了国内开发者的信息。